权益大年公募基金发行两极分化 中小公司缺席盛宴各有“苦衷”

 2020-01-12 10:15:03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责任编辑:root   点击:034次

分享到:

  2019年成为公募基金的大年,全年公募新发基金成绩斐然:公募全年发行新产品数量达到1047只,创出历史新高;全年总发行规模达到1.43万亿元,平均发行规模达到13.68亿。但是,有多家基金公司没有参与到这场权益新品发行盛宴中,例如东吴基金、益民基金等等。截至记者发稿,2020年第一批爆款的权益类基金新品已经出炉:汇添富大盘核心资产募集113.2亿,景顺长城品质成长募集67.23亿,限额60亿的交银内核驱动基金单日认购资金超500亿。

权益大年公募基金发行两极分化 中小公司缺席盛宴各有“苦衷”

  1月9日晚,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公募基金6544只,份额13.7万亿,规模约14.8万亿元,同比增加1.7万亿元,其中封闭式基金增加7039亿元,开放式基金中货币基金减少5008亿元,股票基金增加4748亿元,混合基金增加5289亿元。如是计算,权益类基金去年猛增超万亿。

  《红周刊》结合Wind统计发现,在纳入排名的140家内地基金公司(含证券资管公司)中,2019年未发行过权益产品的公司将近30家,此外包括光大保德信、新华、申万菱信等大约10家基金公司也仅发行了1只产品而已;在发行排行榜的顶端,富国基金凭借全年发行19只产品而独占鳌头,权益发行“严重贫富不均”背后,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新发权益产品数量多、产品业绩好的公司规模迅速“上位”。

  权益类新品发行渐成主流 马太效应成就公募“新王”

  2019年,全年公募基金新成立产品数量为526只,募集规模达5150.25亿份,仅次于2015年的1.25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成为权益类基金发行史上的第二高位。深圳某大型公募总经理指出,过去很多投资者没有真正享受到基金的长期收益,而行业也面临着权益类资产规模波动大、盈利状况不佳的普遍问题。但一切因去年的收益飘红而悄然改变,且直观反映到发行中。

  爱方财富总经理庄正指出去年权益类基金发行的特点:“1、消费、成长、医疗、科技行业主题基金受热捧,名称中带消费的基金47只,带成长的基金29只,带医疗、医药的基金24只,带创新的23只,带科技的21只。2、FOF热情高涨。在2018年FOF基金成立22只基础上,2019年FOF基金成立数达到73只,市场上对FOF的热情继续高涨。3、养老目标基金爆发式增长,在2018年成立14只养老目标基金基础上,2019年养老目标基金爆发式增长到65只。4、量化方法日益成为基金经理选股重要手段,2019年成立量化权益基金36只。5、权益类基金越来越多设置定开条款。对于权益型基金来说,一方面,基金数量增加,单个基金募集规模越来越小,降低基金成立后的持续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基民申购赎回导致规模的大幅变动显然不利于基金经理长期投资理念的践行,2019年有超过60只权益基金设置定开条款。”

  首先看主动权益类,谈及2019年发行的趋势时,综合《红周刊》记者的采访,主动权益类产品发行有两个特点,一是因为科技板块和科创板的设立,科技主题基金层出不穷,其中就包括聚焦科技股、科创板投资的18只科创主题基金,但是科创主题基金因为投资范围区别很大,也导致了收益分化,业绩差异其实主要源于对科创板之外的其他科技股的投入程度,例如南方科技创新重仓了包括闻泰科技(行情600745,诊股)等去年以来表现突出的半导体、通信相关个股,而涨幅较少的华安科创主题虽然由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掌管,但仅配置少量的股票资产,重仓的西部超导(行情688122,诊股)和瀚川智能(行情688022,诊股)两只科创板股票涨幅也比较有限。

  另一个特点则是爆款基金主动控制规模,2019年公募基金整体业绩亮眼,也引发投资者的大力追捧,尤其对长期业绩突出或者今年以来表现优异的基金经理更加追捧,不过,基金公司也并未以此为卖点大搞营销,任相栋管理的兴全合泰和刘格菘管理的广发科技创新均限定了发行规模。

  除去主动权益类基金外,近年来被动权益类基金更成为公募提升规模的快速赛道。综合记者对多位公募业内人士的采访,ETF发行上较为成功可以归为两类:第一、完善资本市场功能、解决资本市场痛点的创新产品,比如央企创新ETF。继2018年央企结构调整ETF成功推出后,2019年9月4只央企结构调整ETF也再次走入投资者的视野,首募规模达406.87亿元。该类产品很好地解决了流通股转流通、国有资产盘活等痛点问题,预计2020年会有类似产品陆续推出。第二,满足资产配置功能,提供精确投资的产品,比如紧跟市场热点的主题指数基金,或者细分债券指数基金,包括汇添富一带一路ETF、民生加银中债1-3年农发债ETF等。整体来看,2019年是ETF成立的大年,全年成立ETF产品91只,成立数量最多的华夏基金无疑是最大赢家。Wind数据统计,去年全年募集规模超百亿的ETF产品中,一半以上的产品为细分债基指数基金。

  展望今年权益类基金发行时,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杨晗指出:“去年下半年监管一直在持续鼓励权益类基金产品的发行。我们认为产品注册流程改革旨在运用审批权来大力推动权益类基金的发展,因此主动管理型股混基金以及被动指数型股票基金的发行效率均会在下一阶段得到提高。这将首先利好一批权益类产品业绩突出,以及已经开始布局指数型产品的基金公司。从长远来看,产品的审批周期缩短,权益类产品数量增多,然而市场需求并不会随着产品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在此背景下银行渠道会更加堵塞,未来基金发行市场竞争会更激烈。”

  沪港深类基金历史首现募集失败 多家老牌公募尴尬权益类产品发行垫底

  虽然是权益大年也依然有权益新品“夭折”。据《红周刊》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年,内地公募基金募集失败的只数达到18只,这一数字与2017年持平,不过却少于2018年的21只。具体来看,去年募集失败的大多数都是债基,权益类基金有5只,分别是两只普通股基、一只偏股混基、两只灵活配置型混基,来自于长城、中融、中航、信达澳银等。

  其中,最近的一例是长城沪港深行业龙头精选,该基金也成为内地沪港深基金史上首例发行失败的产品。来自公司网站的信息显示(截图、并插图),该基金自2019年9月9日起开始募集,通常一只新基金产品的募集期限是三个月,但截至12月6日,产品仍然未能满足成立条件,因此宣告募集失败。实际上,尽管2019年港股市场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波动较大,下半年出现负增长,但全年的涨幅还是定格在9.07%。

  除去单只募集失败的基金外,2019年也并非所有基金公司深度参与权益新品发行盛宴,根据《红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年未发行过权益类基金的公司约30家,其中甚至包括东吴、中海这类传统重视权益类产品的老牌公司;此外,新华、申万菱信等几家老牌公司所发的唯一权益类产品也为被动型,光大保德信也仅发行一只主动权益。

  就以光大保德信为例,《红周刊》记者了解到,该公司遇到了权益团队后继乏人的情况;“例如因为2018年重仓地产股迅速蹿红的何奇近两年表现一般,在2019年也进行了较大幅度仓位调整,逐渐从地产、家电等地产产业链上的个股直接转换成电子、传媒、计算机等板块的成长股,短期成长板块占优基金业绩大幅回升,但这背后其实也暴露出基金经理调仓大开大合的问题。”长量基金分析师王骅指出。

  记者采访获悉,纵观光大保德信权益类产品去年的表现,除了光大行业轮动光大银发商机主题业绩可圈可点之外,其他产品表现都相对中庸。单从业绩上看,当前权益投资团队出现瓶颈,这可能也是发行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公司去年唯一发行的权益类基金则是光大保德信景气先锋,该基金成立于去年的11月12日,首发成立的募集规模约为16.79亿;但是基金从成立至今近两个月的时间,基金最新的净值仅为1.0550元,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涨幅。

  令人不解的是,作为2019年唯一发行的权益类产品,该基金的现任基金经理是董伟炜,但是他目前管理的公募产品数量达到五只,其中还包括安和债券和安泽债券两只债基,两只债基均为混合型二级债基,由董伟炜与另一位基金经理周华搭档管理,如是判断董伟炜应该是负责二级债的股票投资部分。但是,一人参与管理多只基金难免分散精力。不过,业内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光大保德信去年仅发一只产品,可能更多反映公司是想将业绩做好,再做规模的考虑。

  除去光大保德信外,爱方财富总经理庄正也指出:“新华基金权益产品去年一基未发,甚至有两只基金清盘,或许更多反映了高管基金经理离职、人才团队存在断档的情况。”此外,根据《红周刊》记者的综合采访,部分基金公司或许是因为股权变更、高管团队换届、陈年旧事遭受监管部门处罚等多重缘故,某种程度上耽误了去年权益类基金新品的发行,例如东吴基金。

CopyRight(C)2007-2015 第一产经日报报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11160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第一产经网观点|版权由原作者拥有,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
第一产经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