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 刘辰瑶)“你们苛刻的要求史无前例!”外国供应商怎么也没想到,中国对乳品原料质量控制的标准,比新西兰和美国还要高。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伊利的乳品原料质量控制标准广泛收集参照了国内外产品及原料标准,并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和伊利自身对成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不仅对原料质量控制指标要求多,对每项指标还设定了极为严格的限量值。“在中国,在世界,我们伊利的所有供应商,都是这个标准,不然不可能进入中国市场。”
受早些年食品安全问题的“余震”,中国乳制品企业曾整体陷入信任危机。如何在逆境中发展,怎样让国人喝上放心奶,这成为中国乳企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要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就必须用全球的优质资源服务消费者。基于这个想法,伊利董事长潘刚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中新自贸协议的升级,为以伊利为代表的中国乳企投资新西兰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这是我们投资新西兰的出发点”,潘刚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4年11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新西兰时任总理约翰·基共同为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揭牌。该项目是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覆盖科研、生产、深加工、包装等多个领域,总体投资额30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中新两国投资规模的新纪录。
项目一期揭牌后立即投产,工厂的雇员绝大多数是当地人,企业也成为当地的大雇主之一。伊利按合同收奶,并制定最低收奶保护价,维护了牧场的利益。伊利还积极投身当地社区活动,在当地中学设立了奖学金,授予对象为怀马特地区有志于进行乳业研究和中新交流的中学毕业生,并为奖学金获得者提供实习机会。
2015年4月,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获新西兰南坎特伯雷商业大奖提名,这也是该奖项首次提名外国企业。大奖组委会表示,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雇用当地员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参与当地社区建设,贡献有目共睹,提名无疑是对这些贡献的肯定。
不到三年时间,伊利又于今年3月25日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了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二期揭牌仪式。
按照计划,大洋洲生产基地二期将用于年产16.2吨功能性乳蛋白牛乳深加工项目、年产80000吨UHT奶项目、年产56000吨全脂奶粉生产项目、年产30000吨婴儿奶粉包装项目四个单元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潘刚还有一个“20亿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要让全球20亿消费者享受到伊利的营养健康产品。
让超过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伊利的消费者,潘刚实现这一目标的自信来源于“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乳制品企业带来的重要发展契机。“我期待通过这个项目实现多方共赢,推进中新两国的乳业合作,提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尊重,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作出贡献。”
在业内看来,伊利在新西兰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和社区的发展,增强了中国乳业的国际市场话语权,也为乳业“中国制造”赢得了世界敬意。(完)